平均雨量58毫米 江西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2023年底,在阿联酋迪拜将举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届缔约方大会(COP28),会上将进行自《巴黎协定》签署以来的第一次全球盘点,总结增强全球气候行动的机遇与挑战。
111月,优良天数比例为76.6%,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1%;O3浓度为175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5.1%。据生态环境部微信公众号消息,生态环境部26日通报2022年11月和111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汾渭平原11个城市11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7.6%,同比下降6.3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67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3.6%;O3平均浓度为87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3.6%。111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8%,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PM10平均浓度为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8%;O3平均浓度为1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6.5%;SO2平均浓度为9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NO2平均浓度为2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CO平均浓度为1.0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相关论文12月21日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这些教科书(其中一些在美国以外使用)解释了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从农业到人类健康的复杂生态系统。研究指出,篇幅缩水不是唯一的转变。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78532。研究人员还发现,教科书中气候变化章节的主题也在变化。云南绿色能源可开发总量超过2亿千瓦,占全国的20%,居全国第2位。
加快电网结构改造、优化调度及改善运行方式,合理调配风、光、水、火电,构建互补的能源供给体系。持续加大六大水系、九大高原湖泊保护力度,实施重点水域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全省湖泊、水库水质优良率为82.1%,主要河流(河段)的国控、省控断面水环境功能达标率90.6%,全省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5%以上。探索在具有显著清洁能源优势和低碳产业发展优势的大理州开展大理州低碳州、大理市零碳城市示范建设,在示范基础上,争取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批碳中和、碳达峰、近零碳示范区。推进建材行业低碳转型。
发布《森林碳汇精准扶贫项目开发方法指南》,成为我国首个森林碳汇精准扶贫项目开发方法指南。2.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水资源领域适应能力稳步增强。
加快黄草坝、黑滩河大中型水库,洱海、腾冲、潞江等大型灌区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建立低碳产品信息发布平台。十四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350万亩,管护天然林2.48亿亩,完成森林抚育700万亩,退化林修复495万亩,退化草原生态修复50万亩。印发《云南省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一批创新性低碳节能技术获得推广和应用。
建立健全野生动植物科研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基础数据库,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监测信息平台。强化在新建城区和新建管线布设中充分考虑应对极端气候灾害需求,加强有条件地区城市地下管廊系统的规划和实施,提高生命线系统的灾害弹性。加强地下水开发利用监测和管控,推进取水许可证电子证照相关工作,推进省级跨州(市)河流水量分配方案编制。1.实施区域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制定并发布《云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基于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科学研判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形成我省碳排放达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提出落实碳排放达峰目标的对策措施,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
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强化重要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实施生态系统多样性恢复与保护工程。着力提升区域气候模式的研发应用能力,发展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模式,在气候变化检测归因、预测预估、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多源数据融合与质量控制、极端事件风险评估等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
实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动,重点推进磷石膏、黄磷炉渣、电石渣、煤矸石、铅锌尾矿、赤泥、硅渣等综合利用工程。3.开展碳普惠试点逐步开展碳普惠试点。
建材领域,加快推进昆明禄劝县石材加工生产线改造、易门陶瓷特色工业园区、文山市石材开采及精深加工、鲁甸万隆化工有限公司磷石膏制砖等项目建设。对开展实施的协同减排重大政策、重点工程进行协同效应评估,构建具有协同正效应的政策和技术储备库。在滇中、滇东北、滇东南、滇西、滇西北、滇西南6大特色农业发展区开展气候智能型农业试点。培育发展一批绿色建筑设计咨询、节能改造、建筑工业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创新型产业。大力研发和推广使用减污和减碳效果俱佳的协同控制技术,加大技术的推广力度。结合全国碳市场建设进程,研究制定我省企业碳排放报告、市场交易管理、核查机构管理等配套制度,建立有效防范价格异常波动的调节机制和防止市场操纵的风险防控机制。
(二)探索深度脱碳和碳中和工作作为未来能源系统深度碳减排的主力,电力部门应进一步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和消费量,促进所有终端用能部门快速电气化,探索新能源领域电、氢、碳多元耦合发展方式。加快推进节能环保众创空间和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服务全省、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节能环保产业孵化基地和总部经济基地。
合理利用湖泊流域水资源,兼顾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保护目标,制定与防洪、抗旱、用水安全相适应的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维持合理的湖泊生态水位。鼓励使用电石渣、粉煤灰、钢渣等工业固体废物替代粘土等高碳酸盐原料。
打造云南怒江大峡谷地质生态旅游线路、云南茶马古道生态旅游线路等精品生态旅游线路。依托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节能公司建设节能低碳检验检测重点实验室。
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等。2.加强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屏障区生态保育加强青藏高原东南缘独龙江生态保育区、横断山生物多样性与水源涵养保护修复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利用、国土空间开发、城乡规划建设等地方性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内容。(三)落实资金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作用,切实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资金支持,各相关部门应保障本领域内减缓与适应项目的资金落实。
水资源、农业、林业和生物多样性、城市韧性基础设施建设、综合防灾减灾等气候适应领域取得积极进展。针对冶金、化工行业能耗较高、系统复杂、流程较长的企业实施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和综合能源服务。
云南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22年11月27日(此件公开发布)云南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212025年)前 言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世界正经历着以气候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到202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因地制宜建立城市生命线辅助系统和相互独立的生命线子系统,防止不同生命线系统遭到破坏后相互影响。探索编制火电、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冶金等重点耗能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方案,鼓励火电、钢铁率先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工作,倒逼行业升级改造。
充分发挥云南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组织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政策,部署和监督全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实施智能化的交通运行协调,建立智能化的交通运行协调和应急指挥系统,有效优化城市交通组织效率,提高城市道路通行效率,实现交通动态路况实时发布,加强交通疏导和管制。(五)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推动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提升气象、水旱、林草等领域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完善灾害应急系统建设,着力构建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具有云南本地特征的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优势树种生物量模型以及温室气体减排量量化核算方法学的开发。
遵循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发展战略,坚持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促进可持续发展,两者互相融合,努力实现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双赢。开展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逐步推广分质分级、能化结合、集成联产的新型煤炭利用方式,鼓励煤-化-电-热一体化发展,加强各系统耦合集成,推进煤化工与发电、油气化工、钢铁、建材等产业间的耦合发展。
加大对交通设施的巡查、维护,对既有交通基础设施进行严格排查,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的稳定性和抵御极端气候事件破坏的能力。加强洱海、草海等重要高原湖泊保护修复,推动长江岸线生态恢复,改善河湖连通性,开展长江上游天然林公益林建设,加强长江两岸造林绿化。
建成一批各具特色、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城镇、低碳社区、低碳园区、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项目。1.建立健全气候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建立以数字云南平台为依托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与信息共享机制,有机整合气象、水文、农业、环境、林业等部门观测网络,构建多圈层、多变量、跨部门的综合性气候变化观测体系,实现对多气候变量的观测。